太白山一帶的民間戲曲以秦腔為主,也有眉戶、道情、木偶、皮影等。
演唱和欣賞秦腔為關(guān)中人最喜愛的文化活動,秦腔演出活動一年四季不斷,逢春節(jié)和過廟會必有秦腔演出。全縣大小廟宇有數(shù)百 處,一年大型廟會多達數(shù)十次。尤以華慶社的戲最為出名,華慶社歷史悠久,創(chuàng)建于明武宗正德三年(1508年)。原為周至縣舉人張附翱以樂戶王蘭卿為主組成的家庭戲班,名“華慶班”,也稱“張家班”。為西路秦腔形成和發(fā)展的基礎(chǔ),也是陜西最早的秦腔班社。華慶班不僅在周至、戶縣、眉縣以及省內(nèi)一些地方演出,還曾隨陜西鹽商、木商到過江浙一帶演出。當時關(guān)中名流如康海、王九思、張治通、胡蒙溪、何景明、馬理、呂涇野等都曾觀看。要知道明代時,陜西商人勢力很大,生意覆蓋各省,為全國第一商幫。華慶社也在陜西商人的扶持和呵護下演遍了大江南北,王蘭卿也成為明代中葉最著名的秦腔女演員。華慶班在眉縣齊家寨的演出每年都在四五次以上。
![\](http://m.y9dbjc.cn/uploadfile/2019/0805/20190805092040456.png)
華慶班經(jīng)過兩個多世紀的風雨,到了清康熙年間(1662—1772),因種種原因難以維持,不得不提出賣掉幾百年來積累的“戲箱子”,但先決條件是“賣箱子不賣姓”。為使張家祖?zhèn)骷覙I(yè)不致中斷,有一年華慶班在齊家寨演戲時,巧遇眉縣第五村張書、張華兄弟二人成立的“張家戲班”,兩家唱了對臺戲。不打不相識,華慶班相中了第五村的張家戲。一是兩家都姓張,都叫張家戲,能保證賣箱子不賣姓;二是張書、張華兄弟家底富厚,有實力;三是第五村張家戲正處上升時期,如日中天,是西府第一大班子。經(jīng)人說合,第五村張家戲買下了周至張家戲班的箱子,仍叫“華慶班”,老百姓習慣稱“張家戲”。時光又過了一百多年,到民國二十一年(1932年)更名為“華慶社”,老百姓仍稱其為“張家戲”。華慶社仍是在齊家寨演出最多的秦腔戲班。許多演員形象,演技深入人心,“粉絲”甚多,老少婦孺皆能詳其事。有個姓袁的花旦演員,藝名“寶寶”,人稱“袁班長”,扮相俊俏、演技嫻熟、流眸顧盼、楚楚動人。以至齊鎮(zhèn)人形容女人漂亮或事情辦得好時常說:“嫽的和寶寶一樣。”這句話一直流傳到現(xiàn)在,大多不知其出處的真實含義。
1949年眉縣解放后,華慶社由縣政府接管,與齊家寨戲班友誼社合并,成立了“眉縣群眾劇團”,常演的戲有五十多本。1957年“眉縣群眾劇團”更名為“眉縣人民劇團”至今。
眉縣人民劇團人才輩出,培養(yǎng)了眾多的優(yōu)秀演員,遍布西北各縣市,尤以王集榮、華新忠、紀桂芳、霍潤梅、薛志秀、段藝兵、倪桂香、郝寶莉、徐亞莉等名老藝人更是家喻戶曉,人人皆知。王集榮的《法門寺》《澶淵之盟》《烈火揚州》等唱段至今膾炙人口,唱響西北,被作為樣板傳唱。勞作期間聽段王集榮“眉塢縣在馬上心神不定”的唱段,竟能忘記辛苦勞累。(文章來源太白山叢書之風俗民情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