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眉縣槐芽鎮(zhèn)曾家寨村南,公路旁有一墓碑,上書“西州高士太白山人雪木李先生之墓”。要知來龍去脈,還得從頭說起。
“關(guān)中三李”之一的李柏,字雪木,眉縣槐芽曾家寨人。明亡后,歸隱家鄉(xiāng),終身不仕。清朝康熙皇帝曾多次差人重金禮聘,可每每都遭到李雪木的拒絕。最后李雪木為了徹底擺脫清帝的糾纏,悄悄躲入林海茫茫的太白山遠門口中,讀書寫文章隱居起來了。
康熙聞訊后,勃然大怒,嚴(yán)令陜西巡撫,迅速封鎖太白山區(qū),不準(zhǔn)片紙只筆滴墨傳入太白山中。從此數(shù)百里太白山區(qū),被清兵里三層外三層嚴(yán)嚴(yán)密密封鎖得水泄不通,連打柴的樵夫,垂釣的漁夫,也無法進山營生,真是“千山鳥飛絕,萬徑人蹤滅”。
有一天,一個搜山的士兵,在密林叢中揀到了幾片槲樹葉片,上面用鮮血蘸寫了密密麻麻的小字詩文,大意是說要學(xué)鞠躬盡瘁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,絕不充當(dāng)引狼入室、賣國求榮的漢奸吳三桂及辱罵貪官、懲治腐敗的檄文。
知縣呈知府,知府呈道臺,道臺呈藩臺,藩臺呈巡撫,巡撫呈總督,最后總督讀過槲葉上的詩文后,不禁心花怒放,眉開眼笑,一腔積愁頓然冰消,立即下令:“快把這幾片槲葉呈圣上御覽:現(xiàn)在有了線索,不愁拉不出李雪木這條大魚來”!接著重賞了這個士兵,派專人快騎妥貼保護,把這幾片槲葉詩文飛送京城。
總督原本是進士及第探花郎,極愛詩文,飛送北京前,他私下親筆把李雪木血寫的槲葉詩文只字不漏地抄錄下來,不時偷偷觀賞。后來,李雪木的槲葉詩文,便在士大夫中流傳開來。
此后,太白山中接二連三不斷發(fā)現(xiàn)李雪木寫的血書槲葉詩文。有的在溪流邊,有的在森林里;有時是一兩片,有時多達幾十片;有的署名太白山人,有時叫太白山李子,有時叫野史氏,有時叫筆洞生……這樣一年360天,天天有專人快騎護送槲葉詩進京??偠酱笕艘蔡焯煊H自私抄,天天拜讀欣賞,天天向最要好的友人外傳。
再說,康熙皇帝也極愛文學(xué),當(dāng)他讀到李雪木槲葉上所寫的同情人民疾苦,影射朝政腐敗苛刻的詩文時,怒不可遏,降旨陜西巡撫,迅速將欺君罔上,無視君臣大倫的逆土李雪木,鎖拿來京從重治罪;當(dāng)讀到李雪木在槲葉上所寫的稱贊祖國河山壯麗、太白山風(fēng)景如畫的詩篇時,不禁連連叫好,忙又下詔嚴(yán)令陜西總督,要好好保護這位稀世俊才。朝令夕改,使總督、巡撫、知府、知縣好不為難,卻讓李雪木就這樣在太白山、湯峪、遠門口一帶長期生活了下來。
康熙皇帝后來下詔,把歷年進呈的李雪木所寫的槲葉詩文,精裝成冊,御筆親提書名《槲葉集》,作為珍藏秘本,只供皇宮閱讀,嚴(yán)禁外傳,所以李雪木所著《槲葉集》,除陜西總督照手抄本偷印傳出的以外,其它地方很少。
數(shù)年之后,康熙還到太白山訪請李雪木,聽說李雪木已經(jīng)過世,御口親封李雪木為“太白山神”,并在《槲葉集》的扉頁上,御書《太白山神槲葉集》。又傳乾隆皇帝嫌“神”字扎眼,秉筆將“神”改成“人”字,所以乾隆以后的書名便成為《太白山人槲葉集》。不過那個“人”字有點大,那是“人大于神”的暗示。傳說一天夜里,乾隆皇帝夢見太白山神李雪木斥責(zé)他,并給清朝統(tǒng)治地區(qū)降下旱災(zāi)。乾隆只好登太白山求神祈雨,果然天降甘霖。乾隆便恭恭敬敬御筆親題了八句謝神詩,刻在大石碑上,這通御碑至今還供立在湯峪北20里的清湫太白廟。
|